岳西翠兰茶产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该茶具有“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

首页 > 茶事动态 > 正文

福建安溪县茶产业考察汇报(二)

2006-10-10作者:佚名来源:不详

        岳西县新一轮茶产业发展建议:

      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茶叶“二次创业”设想,计划到2005年,建成茶园10万亩,实现茶叶产值1亿元。四年来,由于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既定阶段性目标已顺利实现。全县茶园现已达到11.8万亩,茶业产值达1.2亿元,同时在茶厂、协会、品牌、茶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一举跻身于全省茶叶大县、全国茶业“百强县”之列,实现了一九八五年岳西翠兰创牌以来的第一次重大飞跃。成果辉煌,业绩足可彪炳史册。
       当然,我们与福建安溪县等全国茶业先进县比,与县委、县政府将茶业办成“农民增收第一渠道”的战略要求比,差距还很大。我们的基地规模还不够大(安溪县有茶园40万亩,我县11.8万亩);单位面积茶园产出水平还非常低(安溪县平均亩产干茶100公斤,亩产值1万元,高的达4-5万元,我县亩产干茶20公斤,亩产值1000元,分别是该县的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产业拉动效益还不够强(安溪县茶业一、二、三产全面发展,全面收益,我县在茶叶机械制造、包装、运输、饮食、旅游、信息服务诸经济领域,收益甚微)、经济总量还很小(安溪县茶业总产值45亿元,我县1.2亿元,为该县的四十分之一)。
    当前,人们的消费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绿色、优质、文化”型茶叶正成为市场新宠,茶叶消费市场正在重新洗牌。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真正做大做足我县茶叶文章,我们根据考察结果,提出以下建议设想,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确立更高发展目标,实施“茶业富民”工程
    毋容置疑,茶叶是我县最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2004年以来,我县将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第一主线,农村经济第一产业,农民增收第一渠道”,与安溪县“茶业富民”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顺天时、合地利、深得人心,须继续坚持,并不断升温加热。建议,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整合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三个第一”原则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发展茶业、致富岳西),突出三个重点(生态型基地、文化型品牌、效益型市场)、切实做好五项工作(基地、茶厂、市场、品牌、文化),坚定实施“茶业富民”工程。力争2010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15万亩,产干茶3000吨,实现茶业综合产值3亿元(其中,一产2亿元,二产0.7亿元,三产0.3亿元),全县30万事茶人口,人均茶业收入1000元。
        (二)以“生态、安全、效益”为出发点,狠抓岳西翠兰名茶基地建设
     高质量的茶园基地是茶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县在茶园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生态茶园要求,维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多用农家肥、饼肥,用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少用化肥、农药,禁用高残毒农药,扩大茶叶卫生质量检测批次,实施茶叶安全卫生质量的全面监管,真正让消费者放心。二是加强培肥管理,及时采摘,探索推广岳西茶园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三是启动“夏秋茶开发及茶叶综合利用”工程,大幅提高现有茶园利用率和种茶农户的收益水平。四是在有条件的乡村,按现行政策,继续支持鼓励发展高标准茶园,坚持推广无性系良种,扩大岳西翠兰名茶基地面积。
        (三)以清洁化茶厂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
      目前,我县茶叶理论机制率为80%,但许多机茶加工单位,厂房简陋,机械不配套,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几乎还全是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低下,茶叶质量不稳定。从现在起,我们要花大力气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五年内,全县鲜叶机采率要达到30%以上,机制率要达到100%,达到国家QS认证标准的茶厂不少于三分之一,茶叶重点乡镇要有1-3座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中型清洁化加工厂。
        (四)以定标准、抓培训为核心,苦练内功
        一是用请进来、派出去,与有实力的茶业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培养为岳西所用的茶业专家队伍;二是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构筑岳西茶叶完整、科学的技术标准体系;三是扎实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每年都要花大力气实施“百、千、万”三级培训工程,即根据生产加工需要,由村、乡、县三级分别制定并认真落实,百人以上、千人以上、万人以上技术培训计划;四是抓点带面,搞好示范,把规范执行到工序中,把标准落实到生产上;五是县及重点乡镇,每年开展一次岳西翠兰“茶王赛”,对“茶王”获得者予以重奖。以此推动全县茶叶生产加工水平提高。
        (五)以抓认证、争奖牌为重点,扎实开展岳西翠兰品牌建设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我县茶叶要在练好内功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机会,快速加强品牌建设。当前的侧重点:一是抓翠兰茶叶的各种权威性认证,如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地证明、地理标志、省及国家著名、驰名商标申请认证;二是抓茶业企业升级,如质量等级(QS)认定、实力等级(县、市、省、国家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认定,银行信用等级认定等等;三是鼓励茶业企业、协会,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茶事活动,走出山门,开展岳西茶产品的展示、展销、争金夺银、争“王”争“霸”。为岳西茶叶的品牌建设添加实质“内核”。
        (六)以茶叶大市场建设为起点,全面塑造岳西“全国名茶之乡”新形象
    据悉,岳西山货大市场即将动工兴建,这既是岳西县委、县政府及投资商为本县经济发展所做的又一实事,更是全县茶农、茶商企盼已久的最大喜事。为充分发挥该市场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据安溪经验,结合岳西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粗浅建议:①把该市场做为岳西“全国名茶之乡”的标志工程和示范工程来建;②充分与主导产业相联系,体现岳西个性特色,把市场定名为“中国·岳西茶城”,或“皖西南茶叶大市场”;③充分考虑岳西茶业未来,在功能设计上,不仅要满足比较充分的交易需要,还要满足信息服务、茶文化展示宣传、休闲观光以及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同时,从现在起,要有计划的在县城显要位置、高速路旁,广置体现岳西茶文化理念的雕塑、书画、广告等,在县内各风景胜地开劈茶文化宣传点,全面塑造岳西“全国名茶之乡”新形象。
        (七)把文化建设、品牌推介,作为茶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无“神”的城市;没有文化的产品,是无“味”的产品。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早以结束计划与供给不足的历史,率先进入了品牌文化竞争的新时代。为此,要做大茶产业,就必须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推介和文化建设。当前,我县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一是组织人员尽快挖掘、整理岳西茶叶文化遗存,创作茶叶作品,丰富我县茶文化内容;二是采取适当方式,组建一支或多支有较高素质的翠兰文化宣传队,到全国各地宣传表演;三是鼓励茶业企业创办内刊、网站;四是创造条件,在省内外举办岳西翠兰茶业发展论坛、研讨会、推介会、文化笔会,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文化宣传活动;五是全县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宾馆、景区,使用产地正宗、包装精美、品质上乘的岳西茶叶作“招待茶”和“礼品茶”,充分向世人展现岳西名茶的精品魅力和文化韵味。
       (八)抓创新、壮龙头,推动产业化进程
     要以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为主要手段,加快培育茶叶种植大户、加工大户及茶叶经纪人队伍,支持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协会等民间合作组织作用。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大户种植—规模加工—专业经营”的社会化分工合作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户加盟茶叶制作营销企业,组成较大规模的新型经济联合体,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化经营。
       (九)努力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为确保我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县除按现行政策兑现高标准茶园建设资金外,还要组织更多资金,用于茶城建设、茶厂建设以及品牌的宣传推介,鼓励支持产品认证、龙头企业、技术培训等。为此,一方面要继续优化环境、加强宣传,努力招商,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向我县茶业;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茶业项目的准备和争取工作,力争得到国家、省、市财政及相关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
        (十)加强领导,为“茶业富民”工程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我县茶产业正步入由基地发展、产品建设为主向注重产品生产、突出品牌建设的新阶段,进入由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全面提升新时期。前景光明、任务艰巨,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完成这一历史性跨越。为此,要继续建立完善“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加强考核,加强问责制度;继续充分发挥县、乡各级茶叶产业化建设指挥部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问题、布置工作,履行指挥部在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协调、指挥、落实功能;继续严格要求、加强督查,促使相关职能部门都能找准自己位置,争当岳西茶业发展推进器,尽力做好基地生产、品牌宣介、技术培训、市场运作、资金投入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以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我县“茶业富民”工程顺利实施。


                                                                    考 察人:储昭柱  钱子华  胡合庆 等

                                                                     执   笔:钱子华

                                                                     二 0 0 六 年 十 月  


上一篇:县召开岳西翠兰品牌建设座谈会
下一篇:岳西夏秋茶开发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