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翠兰茶产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该茶具有“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

首页 > 茶事动态 > 正文

读清代陈燕兰《咏茶诗》

2008-06-17作者:佚名来源:不详
      双休日闲暇在家,随手翻看朋友送我的一本旧书,不禁被书中两首诗作深深吸引。这就是清代陈燕兰的《咏茶诗》。其诗如下:     (一)春雷昨夜报金芽,雀舌银针尽上衙。柳外龙旗喧吹鼓,香风一路品新茶。     (二)布谷声声唤插秧,映山红夹蕙兰芳。小姑采茶下山去,携赠东邻新嫁娘。     [注:(一)、(二),系笔者所加     想尽办法查找诗人相关信息,最终,除了记录这两首诗出处的一小段文字“清嘉庆二十一年《霍山县志。艺文志》 作者陈燕兰”外,均一无所获。因此,作者的生卒年代、有何建树,甚至是男是女,都不得而知。想起祖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只留诗文或事迹而不见名姓的何止万千。所以,对此我也没感到有太多的奇怪和遗憾。     喜欢这两首诗,首先是她生动了记录了200多年前的皖西茶事。本诗第一首,是说初春季节,茶芽新透,茶农们将最好的芽茶送至县衙,由县(指霍山县。现岳西县包家、黄尾一带,古属霍山南乡。---笔者注)衙装入马车,车上插着龙旗,沿着柳荫驿道,押解京城,飘洒下一路茶香。皖西大别山区,自古产茶,且品质优异,自唐代以来,就经常被列为朝庭贡品。因此,无论地方官僚,还是普通百姓,事茶、业茶都十普遍。史料就有明代霍山县令“亲治茗,修贡事”的记载。 清代潘际云的《春山采茶歌》,也有“霍山之峰三十六,仙草时时长空谷。。。。龙团凤饼制作工,头纲驿递加黄封”之句。本诗同样从另一侧面表明,皖西山区作为朝庭贡茶产区,由来已久。第二首诗记录了一位茶乡姑娘,将刚采的新茶送给即将出嫁的好伙伴的事。布谷声声,杜鹃花红,幽兰飘香,茶芽青青。好友即要远嫁他乡,该送点什么呢?对了,茶叶不仅是最清纯之物,还是寄情祈福的珍品,古时,就有“茶寿”之说(茶字,由廿、八十、八组成,计108,寓108岁),除了送上自采自制的新鲜茶叶,表达对将要成为新娘的好友多福、高寿的美好祝愿,还有什么比这更好了呢?!     从艺术角度看,这也同样是难得的一组好诗。第一首,启联一个“报”字,一个“尽”字,立即让人生出无限遐想。茶乡,重峦叠幛,溪流淙淙;春雨,把茶树孕育,春雷,把茶芽唤醒。于是全县一片忙碌,一片茶香。只是,皇权大于天,皇亲贵胄要喝茶,刚上市的顶级芽茶,只有如数上贡,不得懈怠。后一联,柳荫、龙旗、鼓乐、香风,有实有虚,情景交融。全诗读后,使人在领略致精致美的画意之余,又不免为辛苦劳作的茶农,感到心酸,感到不平。第二首,诗人用清丽的笔融,看似随意,但确又匠心独运地勾勒出了一个质朴、勤劳、重义的茶姑形象。这女孩呼之欲出,这情、这景,似乎就在茶乡,就在我们岳西,就在你我身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围绕茶叶,既记录了当时的官事——茶的上贡,也描述了民事——茶的赠友,并在字里行间透露了对封建政府因茶扰民的怨责,和对茶区普通民众的同情与热爱。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无疑更是难能可贵。                              (钱子华)                                 

上一篇:王金山批示:要用心用力做强做大安徽茶产业
下一篇:岳西县列入农业部“大别山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