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翠兰茶产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该茶具有“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

首页 > 茶事动态 >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9-04-27作者:佚名来源:不详

皖政办〔2009〕1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全国十大名茶我省有其四,茶产业是省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2000年以来,我省茶产业已连续8年实现增产增收。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6位;本省口岸出口茶叶居全国第三位。目前,全省17个市105个县(区)中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及茶农300余万人,全省从事茶叶加工经营的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叶收入在主要产区占当地农民收入20%以上,重点产区达50%以上。加快茶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山区、丘陵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与全国其他产茶大省相比,我省茶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明显滞后,茶园整体素质差,加工条件简陋,龙头企业规模小,茶叶品牌影响力弱,经济效益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茶叶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三位下滑到目前的第七位。各茶叶主产区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扶持力度,振兴安徽茶产业,为稳定发展茶产区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做精特色名茶,培育、壮大、引进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把茶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主要目标。从2009年起,实施茶产业“241”振兴工程。未来5年,新开辟茶园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0%,全省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翻一番。

    1.全省茶园面积新增20万亩,达到220万亩;总产增加4万吨,达到11万吨以上;实现加工产值4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万吨、产值27亿元,茶叶出口4.4万吨、创汇9000万美元。

    2.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新增68万亩(其中新建20万亩、换种改植48万亩),达到88万亩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0%,增加30个百分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到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8%,有机茶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稳定在10万亩和3000吨左右。

    3.积极发挥政策、经济、科技、市场引导作用,努力扩大茶区农民来自茶叶的收入,力争全省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200元。

    4.依托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知名产品打造知名茶叶品牌,新增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0个省名牌产品。

    (三)总体布局。重点推进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的茶产业发展。

    1.皖南山区。主要分布在以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黄山区、宁国市、东至县、石台县为核心区的有关县(市、区),重点发展名优绿茶、红茶生产,重点推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等产品。

    2.皖西山区。主要分布在以六安市、安庆市的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为核心区的有关县(区),重点发展名优绿茶生产,重点推广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岳西翠兰等产品。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省新辟无性系良种茶园20万亩,通过低产茶园改造,改植换种48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强配套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4个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中心)为核心,健全市、县、乡繁育体系。在全省建立25个100亩以上连片的茶树良种生产繁育示范基地。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茶产业。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0户,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5亿元的2家,超1亿元的10家;支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体。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茶叶从良种繁育到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标准的采、贯标工作力度;整合现有的茶叶检验检测资源,加快茶叶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通过充实技术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检验手段,在皖南、皖西(或皖中)各建立一所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全省建立10个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平均亩产量达到100公斤,茶园平均亩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

    (四)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茶农加大茶叶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积极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商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茶叶附加值,提升我省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繁昌峨桥、黄山和霍山等茶叶市场扩大规模,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山东等地开设安徽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组织参加、举办国内外茶博会、茶交会、茶文化节、茶产品展销等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市场销售空间。

    (六)提高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叶高产栽培、茶叶精深加工、贮藏保质、茶叶机械等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加强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督,建立出口茶叶基地质量追溯体系,严格控制农药残留,稳步推进产地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认证,从源头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清洁化改造工作,推广质量管理体系、HACCP等认证。

    (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定单生产,鼓励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引导企业、基地、中介组织、茶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八)发挥茶文化的促进作用。徽茶文化包括古老而多样的区域文化、民俗饮茶法、徽派风情、佛道文化以及徽商的经营之道,历来是安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要继续挖掘、充实和发扬光大徽茶文化,鼓励发展相关的茶文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安徽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各级政府要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推进全省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省及茶叶主产市、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树良种繁育、新辟良种茶园、生态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低产茶园改造、龙头企业扶持、茶叶清洁化加工、品牌宣传创建、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表彰奖励等。

    (三)加强茶产业技术队伍建设。各茶叶主产市、县都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提高茶叶队伍人员素质,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产业专业人才。同时,建立茶产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科技水平。

   (四)狠抓落实。各茶叶主产市、县要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相关配套办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十二


上一篇:岚里茶香
下一篇:古坊乡力抓茶园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