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翠兰茶产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该茶具有“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

茶禅文化在岳西的传承

2016-11-02作者:钱子华来源:本站原创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也是祖国禅宗发端之地。倍受人们推崇的茶禅文化,在这里有着独特而完美的传承。

 

一、佛缘久远

公元六世纪初,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将禅宗传入我国,被尊为中华禅宗初祖。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禅宗临难。为保宗护教,慧可大师(二祖)受达摩心法,护经像往舒州(今安庆地域),隐居司空山,建场弘法。隋开皇二年(582年),在司空山将达摩亲传的木棉袈裟和《楞伽经》四卷传给僧璨,是为三祖。开皇十年(590年),三祖僧璨住持皖公山山谷寺,修禅布法。后,衣钵又相继传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使禅宗在南方扎根。慧能之后,又经千百年传承、发展,终于使禅宗流传四海,实现了达摩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偈语预言。

当年,慧可大师胸怀大愿,护禅弘法,来到司空山,历经千辛万苦,使禅宗一脉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跃过三湘七泽中,一肩担月上司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嚼雪充。这是清初临济宗三十二代法嗣、司空山二祖禅刹住持目唐介可的《示子诗》,述说了自己也包括二祖慧可在内的历代大德在司空山抱本苦修的艰辛。可以说,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禅宗以及禅宗文化。也因为慧可,岳西的司空山成了中华禅宗第一山(赵朴初语),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华禅宗发祥地。

作为禅宗祖庭的司空山,其真正兴盛是在慧可卓锡一百八十年之后。隋文帝赐镒慧可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加赐大祖禅师 六祖慧能门下本净禅师,追寻慧可足迹来到司空山,使司空山进入鼎盛。届时,本净禅师恰遇唐朝中史杨廷光奉唐玄宗之命到司空山寻长生不老之药。两人邂逅,终日论道,杨廷光自觉深受教益。他回朝如实奏报,唐玄宗下旨,召本净禅师入京,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禅寺。本净禅师满载荣耀返回司空山,将玄宗赐银建了无相禅寺,造僧房五千零四十八间,下设九庵四寺,拥有僧众7200余人。一时间,司空山名扬海宇,僧尼云集,香客盈门。本净禅师圆寂后,江南太平智丙禅师渡江移住司空山,继阐禅风。自唐后历五代至宋,于司空山住持无相寺的高僧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法演等。这期间司空山佛事基本保持了盛唐时的面貌。到了宋末,元兵占司空山,将丛林廓宇付之一炬,此后很长时期,祖庭佛事无以为继。由于司空山在佛教禅宗中的特殊地位,宋后历朝各代来到司空山及其周边地区拜佛祖、建道场、弘扬佛法的名僧大德,依然不泛其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临济祖师及其法派裔嗣。

临济(?—867),晚唐高僧,俗姓邢,名义玄,创临济宗,为禅门五家七宗之一。史载,唐末临济派祖师临济义玄,从天目山来到妙道山一石洞中修行,开创临济道场,妙道山香火渐盛.《潜山县志》载:由多枝尖南行经妙道山有妙道庵,西临太湖,临济修道处。妙道山临济道场传至北宋仁宗赵祯时期,仁宗颁诏敕赐妙道山禅基,建金璧寺,并钦题金璧禅林金字匾额。建成的金璧寺占地12000平方米,宏伟壮观,殿宇有前、中、后三重,寺院建筑高达十余米。寺僧弟子800多人,置田庄千座,设脚庵24座。至此,妙道山暮鼓晨钟,梵音缭绕,声播远近,香火延续了800多年。1941年,国民党岳西县长陈汉流为剿新四军张体学部,将其一炬成灰。《岳西县志》载:烈焰延烧三日,金碧辉煌的古刹仅存石碑、石澡盆、石棺材和寺基石…”。现在,妙道山已为国家森林公园。园内群峰叠翠,峡谷幽深,奇观异景甚多。登上金璧寺后的千级石阶,还能看到临济祖师当年卓锡修行的石洞祖师洞和洞内供奉的祖师神像。

与妙道山一河之隔的四望山,是禅宗嗣下临济宗杨岐法派重要分支楞顶堂派(全称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开山立派之所。从明末有光大和尚卓锡至1960年前后楞顶庵倒塌,楞顶堂派在四望山传20余代,相继在该山及其周边建脚庵三十余座,香火延续400余年,影响同样巨大。现存四望山崇山峻岭之中的庵堂、寺庙及其遗址有十多座,佛塔、碑刻、墓铭一百多处。胜迹连连,斑斑可考。

 

二、名茶荟萃

岳西茶见诸于文字的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成书于南北朝的《桐君录》有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庐江郡系秦末所置,直至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今皖西南地区一直属庐江郡。因此《桐君录》所记庐江好茗,当包括岳西茶在内。

唐陆羽《茶经》对岳西茶也有明确记载。岳西位于大别山东段分水岭,为古舒州、寿州结合部,1936年析霍(山)、潜(山)、舒(城)、太(湖)四县边境新建。《茶经.八之出》载:淮南,茶出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

近年有学者在日本刊行的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发现了舒州贡茶的记录。该书舒州怀宁县条载:“……多智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山南有水一道,流入太湖县界,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採掇为岁贡。这里所说的多智山,正是今岳西境内的大别山第三主峰多枝尖,所说的岁贡之茶,就是这一带生产的优质高山茶。

明清以后,方志对岳西茶叶更有了密集记录。《安庆府志》载:茶,六邑俱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为最。《潜山县志》载:潜山多茶,近六安者佳,潜山望山、果老岭产茶,《霍山县志》载:南乡茶优异,多入贡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之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上述史料所称闵山、望山、果老岭、霍山南乡、挂龙尖,均属今天的岳西。

唐宋以降,岳西境内出产的可考名茶有天柱茶、黄芽茶、六安茶、兰花茶、闵山茶、多枝茶等几大类,细分又有银针、雀舌、梅花片、兰花头、松罗春、小茶、钻林茶、连枝青、老飞天等等。

历史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代名茶岳西翠兰横空出世,使得岳西这一古老茶区更加茶香四溢。现在,在历史名茶兰花茶基础上创制的全国名茶岳西翠兰,已成为闻名四海的国际金奖名茶国宾礼茶,岳西县也因此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茶叶产业已成为岳西县名符其实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

 

三、茶禅相助

我国茶叶的发展受禅宗影响最大。由于茶的益思的物性与佛性相通,历代的寺院丛林、高僧大德都把茶事活动作为资修手段,种茶、制茶、饮茶,终年不辍,从而助推了茶叶事业的发展。唐人《封氏闻见录》载,唐开元年间,寺院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同样,在岳西,禅与茶自古也就相伴相融,相助相促。

河姆渡遗址考古证实,长江流域在6000多年前就有了茶树的人工栽培,而大别山自古就是宜茶境域。慧可秉持达摩真传,主张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所以,我们对祖师在司空山的生活细节知之甚少。但笔者相信,鉴于当时实际,坊间传慧可大师来司空山持以苦修,亲自开荒山,垦草地,种粮种茶,绝非臆测。唐代以后,随着文化和佛事的兴盛,见诸文字的禅门茶事也日见丰富。三祖僧璨,受衣钵驻锡皖公山(即天柱山)麓的山谷寺,条件改善,即在禅林专辟茶林庄,把茶事活动纳入佛事修行之中。临济宗法派在妙道山、四望山开辟道场,在禅林设茶堂、辟茶园,由僧人自制香茗以供寺用。北宋时期,国家实行榷茶制,对茶叶实施专营。岳西资福寺(宋初名寺)所在的汤池畈罗源山区域,由于茶园多,人口集中,货运便捷,政府直接在此设茶叶专买场。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宋代茶叶十三山场之一的罗源场。宋代,通判谢明游司空山曾看到:松花细嚼蒲团月,春茗新烹老衲蹊(《司空山宿无相寺》);诗人陈昌国有咏《四望山》诗说:杉径停云侵袂冷,竹笼煴火焙茶香。寺院僧人,既吃茶,也亲自做茶。

不仅如此,根据山区道路崎岖,行人极易疲惫燥渴的特点,许多寺庙甚至直接在山间岭际,修亭起灶,义务施茶供水,以茶行善,以茶资修。建国前夕,岳西有茶亭50多座,有据可考由寺院禅堂出资修建并免费施茶的茶亭不少于10座。其中最知名的有位于司空山东3公里处的茶庵茶亭(茶庵建)、白帽镇境内的亭子岭茶亭(广佛庵建)、天堂地区黄沙岭茶亭、黄梅坳茶亭(均为诚意寺建)等。

由上可见,岳西寺院茗饮自二祖以来一直盛行不衰,茶与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直至今天,禅文化对岳西茶业发展的影响依然清晰可见。县内有较大佛事场所的地区几乎都有好茶出产。如司空山、妙道山、四望山、资福寺所在的冶溪镇、店前镇、河图镇、五河镇、温泉镇,雪山庵所在的田头乡,乐诚寺所在的头陀镇,诚意寺所在的石关乡,长岭庵所在的菖蒲镇,石佛寺所在包家乡,太阳尖庙所在的姚河乡等,均是全国名茶岳西翠兰的重点产区,甚至是核心产区。其中的许多茶叶,色香味形俱优,堪称佳品。此外,岳西县许多茶叶生产商,为了赢得市场,弘扬茶禅文化,运用各种方式,解析、宣传茶禅思想,有的甚至干脆将其生产的茶叶产品,直接称之为禅茶

 

总之,岳西茶叶历史悠久,禅宗活动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其茶,总是洋溢着禅的意味;其禅,也一直浸润着茶的芬芳。  (初稿于20126月,201610月改毕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岳西翠兰30年:翠质兰心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