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阁)
一个机缘,在这个初秋遇见。于唐代紫笋贡茶院,感受了一次别样的茶味。
顾渚山,浙江长兴县西部的一座并不高大的山,在中国茶叶史上却有着空前显赫的位置。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陆羽在此作《顾渚山记》两篇,“其中多茶事”,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羽与皎然、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顾渚山在湖州。”诸多资料证实,顾渚山是茶圣陆羽研究茶事、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

(陆羽著茶经)
陆羽认为,茶以紫色、笋状最好。出产于顾渚山一带的紫笋茶,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到清代,一直列为贡茶。元代《年巘陵阳集》载:“唐中叶以后,顾渚茶岁造一万八千四百八斤,谓之贡焙。”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在顾渚山修建贡茶院30间,后来扩大到60间,为我国最早的“皇家茶厂”。 唐人李郢《茶山贡焙歌》记:“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先及清明宴。”为朝廷造献贡茶,一定是件天大的事。每到茶季,大小官员纷纷入境长兴,督造督运。顾渚山龙旗招展,太湖面画舫遍布,贡茶院里役工万余,捣声如雷,挥汗如雨。茶至干便争分夺秒,龙袱包裹,快马急程,驰贡长安。这架势,堪比一场大战。
对长兴及其顾渚紫笋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早年读《梦溪笔谈》。沈括先生在《梦溪笔谈》中说:“
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言,在北宋前顾渚紫笋就与天柱茶、蒙顶茶一样,名震天下,以致其他茶都不在话下。天柱茶产于今天的潜山、岳西一带,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其品质之优,我自然感同身受。能与天柱茶齐名,定然不是等闲之物。后来才知道,长兴的荣光还远不止如此,这里还有紫笋贡茶院,还有陆羽、皎然、颜真卿,还有吴承恩、归有光。于是,我对这一方山水,更多了几分敬意。
(唐宋紫笋茶·仿品)
历史上“茶厂式”的紫笋贡茶院几经兴衰,最后在上世纪30年代彻底消失在战火之中。今天见到的是2000年后在原址上重构的一处文化景观。这里,背靠秀丽多姿的顾渚山峰,面朝洪波叠起的浩瀚太湖,占地一百多亩,仿唐风格,既古朴典雅,又气势恢弘。走进贡茶院,沿中轴线拾级而上,左右两侧鸿渐楼、桑苎台、燕乐园、御羁园,遥相呼应,前方最高处是陆羽阁,阁后是吉祥寺。寺院重点以塑像图文,昭示茶禅一味之妙。陆羽阁高耸云天,雄居景区中心,三楼之上,四面凌虚,中供高3.5米、重2.5吨《陆羽著茶经》铜像一尊。高阁青山环抱,白鹭,飞鸿,时不时从远处飞来,盘旋良久,恰似1200多年前在湖北龙盖寺,以羽翼呵护着这位后来以“羽”为名、功垂青史的弃婴。
贡茶院楼宇寺庙以廊亭相连,廊亭分段置景,区格分明,呼应一气,建造者的匠心与技艺,令人不得不由衷叹服。走在廊亭,一路唐二十八位贡茶刺史像、历代碑文石刻、名家字画,让人目不暇接;茶具、茶点、茶服、茶玩,件件都是珍品。贡茶制造区,以与真人同等大小的镀铜人物像和老器具相组合,还原当年紫笋贡茶制作的过程与要领,栩栩如生,一目了然。

(蒸茶)


(捣茶)
御羁园,贡茶院内最大一处吃茶的地方。因为天日向晚,诺大的茶厅,只有蔡君、刘君和我三位茶友,显得格外空旷。参观完大部分景点,正好有点累、有些渴。服务女生面带微笑,沏上一盏紫笋,外加两碟茶点,真的适逢其时。自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凤饼,世人便不再看好饼茶,我们所享用的紫笋,当然也不是当年模样。本山鲜叶,经现代设备杀青、烘焙至干,色泽淡绿,嫩叶包芽,精致而纯净;细磁天地杯中,芽叶吮吸顾渚山初沸的泉水,渐渐舒开曼妙身姿,或沉或浮,或上或下,缕缕茶烟升起,或聚或散,或即或离,一切随性随缘,看不出半点忧虑。虽然因为店家在茶中加了些干花,冲淡了部分茶味,但整体感觉还是滋味醇厚,意韵悠长。
(御羁园吃茶)
夕阳在山,也是必须离去的时候。回望陆羽阁上专心著述的茶神,不知为何,我竟然有些依恋,有些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