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翠兰茶产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该茶具有“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

岳西四望山,那接“二”连“三”的禅茶古道

2018-04-17作者:钱子华来源:岳西人文地理


 

作者:钱子华
校稿:韩振球

 


 

禅茶古道

在皖河源头,大别山中,有一条古道,西起司空山,东到天柱山,途经四望山、佛祖岭、水吼岭、野人寨,迤逦一百五十余里。由天柱山向东,便是万里长江;司空山向西,就是荆楚大地。四望山横亘于司空、天柱之间。这一带自古产茶,更有禅宗二祖、三祖祖庭及临济正宗楞顶堂派道场。自南北朝以来,佛事、茶事兴盛千年,所以又有学者称之为接“二”连“三”的禅茶古道。

(一)

四望山,岳西县境纵贯南北的“青四山脉”南部端点,主峰1097米。由此北上,连接妙道山、驮尖、黄茅尖、小青尖等千米以上高峰,构成山脊线,将岳西分为东西两部。四望山跨岳西田头乡的土库、闵山、泥潭、田头、方边,店前镇的前河、后河、天台等村,面积30余平方公里。西接二祖慧可道场司空山,东往三祖僧璨道场天柱山。其本身是禅宗嗣下临济宗杨岐法派重要分支—楞顶堂派(全称“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开山立派之所。从明末有光大和尚卓锡至1960年前后楞顶庵腐塌,楞顶堂派在四望山传20余代,相继在该山及其周边建脚庵三十余座,香火延续400余年。《太湖县志》载,“慧可受衣钵为释门二祖,后建刹司空山”,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传衣法于弟子僧璨,是为三祖。《禅宗大意》(正果法师著)说,三祖僧璨“隐于舒州皖公山,值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于太湖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其时,慧可、僧璨两位大师的芒鞋在四望山一带留下了无以数计的印迹。

司空山——天柱山禅茶古道四望山段,从店前镇后河起,上车盘岭,经田头上潭、岩上、土库,到平河止,全长五十多里,现尚有三十多里旧貌犹存。该古道处深山之中,随山势蜿蜒,凡坡岭险要地段,由石板铺就,遇河流溪涧,或置木桥,或撂石以作“难(nān)步”。沿途,奇峰迭现,荫翳蔽日,野茶遍地,寺庙佛塔时隐时现,鹞鹰、香獐、野山羊等珍禽异兽,出没其中,野灵芝、石斛、白术、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随处可见。倒地的老树之上,苔藓和灌木强劲衍生,生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交替轮回,生生不息。

四望山中庵堂寺庙及其遗址有十多处,如净土庵、观音庵、楞顶庵、五龙寺、雪山庵、川心庵、来月庵等,石质佛塔、碑刻、墓铭一百多座(块),为岳西佛教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他们分布于古道沿途,如佛珠串起,庄严而静美。




 舍利塔

五龙寺,西倚四望山极顶,地似五龙攒珠。该寺始建于元朝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讫今已700余年。先供“费公龙王”费贤,后毁,1995年重建。现在的五龙寺,呈上下两殿,左右厢房格局,为岳西名寺。寺内珍贵文物,有上刻“临济正宗-楞顶堂上临济法派”自开山始祖明灿有光下19代145位高僧的木质牌位、明代“伽蓝接如来”和“八仙开路”石雕、清至民国铜鼎、香炉、烛台等。寺中还曾保管有清嘉庆状元赵文楷(赵朴初六代祖)题赠的“弗去” 匾额(“佛法无边”意)一块及“谷虚繁地籁,红尘不入真仙境;境寂散天香,净土招题好道场”对联墨宝。


楞顶堂临济派19代高僧牌位


楞顶庵古坝


楞顶庵遗址

楞顶庵曾是四望山最大的庵堂,为楞顶堂上临济法派的祖庭,处四望山箬包岭上,建于明末天启年间。清中晚期,该庵拥有山场数千亩,良田数百亩,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三重,讲经堂、僧舍近百间,盛极一时。相传清代安庆知府张楷、状元赵文楷、大书法家邓石如、知县王曰修、司空山才子王大枢等名流均常来这里参禅论道。安庆知府陈金庭曾送千斤钟鼎一座,潜山县令张文彬赠四人抬大鼓一面。当地耄耋老人徐继忠介绍,土改时,人民政府将地主家收藏的地契、借据当众烧毁,农民欢欣鼓舞,曾擂响这面大鼓欢庆翻身。1958年大炼钢铁,烧炭大军进山伐木,驻楞顶庵,僧人还俗,1960年前后,庵房腐塌。现庵寺器物无存,断墙在目,础石残砖遍地,只有庵前那道整齐宽厚、苍苔斑驳的高坝,依然矗立如初。

楞顶庵、五龙寺周围山上,十余座莲花舍利塔,三至七层不等。“罗汉撞钟”处的大型墓塔,为楞顶庵第四代住持僧了达大和尚所建,规制最高,保存也最为完好。塔下圆形墓室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依二十四大山向,安放了二十四位祖师遗骸。

(二)

“吃茶得真味,念佛证菩提”,禅茶两种文化瑰宝,从内涵到表象,很早就在中华大地完美相融,并传承千年而不竭。这在四望山文化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四望山茶园

今天的司空山、四望山,自古就盛产茶叶。这里古属舒州太湖、潜山。唐代王敷《茶酒论》载:“舒州太湖,买婢买奴”。讲太湖县人因业茶而富,纷纷买奴使婢。四望山区域的闵山茶,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明嘉靖《安庆府志》记:“闵山,有果老岭……宋时,茶斤值四十六钱。”清顺治年《潜山县志》说:“闵山,芽茶,岁派供应库二百九十斤,谷雨前者,岁派供应库二百八十五斤”。 这里的“闵山”、“果老岭”,就在田头乡四望山区的闵山村。四望山野茶久负盛名。创作于300多年前,被列国家首批非遗的岳西高腔《采茶记》中,就有“闵山钻林茶”的说白。(编者注:说白,意思是戏曲、歌剧中唱词部分以外的台词。)

从四祖道信(580-651)开始,禅宗力倡农禅并重,定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1063-1135),师从四望山近邻的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临济宗下五祖法演,并因法演开示而悟道,后在湖南石门夹山寺,写下“茶禅一味”四字法言,开辟了茶禅融合的新境界,使得“农禅”思想指导下的“茶禅”理念,更加生动鲜活,大行天下。

四望山野茶

明天启年间至晚清,以四望山中的楞顶庵和天台庵为中心,楞顶堂上临济法派明灿有光禅师及其后嗣,先后建寺庙庵堂三十多座。这些寺庙庵堂多建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埫地坳头,周边茶园广布,很多茶园就是寺院的地产,由僧尼自己种植。清潜山文士陈昌园在楞顶庵参禅,曾作对联云:“畅好层山,杉径停云侵袂冷;愁阴拄颊,竹笼煴火焙茶香。”足见当时寺院僧徒不仅用茶,还自己动手种茶、采茶、加工茶。寺院所产茶叶,除待客和自用,还用作茶亭施茶。不少寺庙还在寺前路边建设茶亭,并派专人施茶供水,行善便民。四望山近邻就有两个庵堂直叫“茶庵”,一在店前镇河东村,一个在菖蒲镇西畈。 “茶庵,因庵中历来有人施茶,得名。”(《安徽省岳西地名录》(1985版))。当地老人回忆,以前四望山区的土库和闵山有茶亭,为“前亭后寺”格局,长年有僧人施茶。 


上一篇:刘文兵:放下教鞭做茶农,茗香四溢沁心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