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翠兰茶产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该茶具有“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

多少茶亭烟雨中

2011-03-01作者:钱子华来源:
  茶亭,是皖西山区引人入胜的独特风景。“十里有卢,三十里有宿”,远古遗风,曾在这里薪火相传,久久不熄。直至近几十年,茶亭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镌刻在茶乡岳西层林烟雨之中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
 
  一
 
  在岳西民间,茶亭又称茶棚、路亭、凉亭。为古时交通要道上过往行人饮茶、歇息之地。建县前,本地通外的民间大道有五条:通潜山两条,自来榜河经朱屋、衙前、响肠、沙岭、水吼至潜山县城,自撞钟河经袁家渡至今潜山;通太湖一条,自河图铺经麻滩河三合滩店前河至杏花村到现太湖县;通霍山两条,自黄羊殿经头陀河石盘宕至磨子潭达霍山县城;自河口寺经阔滩河至黄尾河,到今霍山胡家河;通舒城一条,自主簿原经龟形地、大界岭、沈家桥、姚河至舒城晓天。民国25年(1936)建县后,即形成以县城衙前为中心的区乡交通网。
 
  岳西茶亭,历史上曾如珍珠般串缀于山间古道之上。土改时,民政部门对许多茶亭进行拨款修缮;农业合作化以来,各地还利用凉亭、茶亭,办过识字站﹑商店等。上世纪70年代以前,尚有大量存在。茶亭费用,建国前由姓族公堂支付,土地改革后由县财政局、交通局﹑民政局拨款补助。方志载,1985年,全县享受补贴的茶亭44个,年共补助2640元。
 
  响肠镇内四十里古皖道,应是我县茶亭相对集中的地段。民国前期,此地自南而北,就有大关、牛眼潭、五星庙、沙岭头、清峰岭、板桥街、塔儿岭七座之多。
 
  解放前,岳西除了在固定地点有亭、有屋,长年有固定人施茶的茶亭外,还有很多临时茶亭、茶棚。临时茶亭多在荒年和青黄不接的季节出现,为当地户族的一种善举。这种茶亭,形制简单,一般在过往行人较多的路边或岭上,用几根松木、数捆芭茅搭建而成,户主派人坐地施粥、施茶。
 
  二
 
  现代交通的蓬勃兴起,古老茶亭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通过对茶亭实地考察,笔者感觉,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年代、风格也迥然不同的建筑,无一不闪烁着岳西先民乐善、才情、正义的人性之光,永远值得我们去体味、珍惜和发扬光大。现将我县颇有代表性的九老、靖寨、西水岭、塔儿岭四茶亭作一简单介绍。
 
  (一)九老亭
 
  九老亭位于中国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北麓的白石村境内。通体石质,亭高五米,四角由四根一尺见方、高约丈余的花岗岩石柱支撑,柱距约两米,其间由四块长约两米、宽二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连成一体。亭顶面由十二块石板组成,飞檐戗角,宝葫芦亭顶,整亭结构严谨,坚固玲珑,美观大方,是方圆数百里保管得最为完好的茶亭。
 
  该亭座东北朝西南,正面亭檐石板上有建亭时道光皇帝赐留的“皇恩钦赐”石匾,北面亭檐内侧,记载着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柳一等九人同举乡耄,赐登仁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生。道光十一年载于《太湖县志》,道光帝钦赐建九老亭,邑人以匾额、对联装饰其亭。
 
  其联: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逸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
 
  《岳西县志》载:“九老亭,位于县城西南85里冶溪乡白石村。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老后裔再次重建。尖顶、飞檐梁架、四周栏杆均石质精凿,结构紧凑。亭中石碑上镌有九老姓名、年龄、功绩和此亭修建沿革...”
 
  (二)靖寨新亭
 
  新亭在响肠镇靖寨村叶弯组,位于中关碎石岭与响肠半岭交界处,居潜岳湖响——水吼古道上。该亭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当地称碎石岭茶亭为旧亭(现属中关乡请水寨村。在万寿寺北侧,早年已毁)。此亭后碎石岭茶亭而建,故称新亭。新亭最后专职施茶的,为王大永夫妇。其人无后,上世纪60年代故去。茶亭文革期间坏损严重,上世纪80年代初,岳西县长王诗豪拨钱款支持重修,不足部分由当地农户捐集。重修新亭为“三正一偏”格局,即正亭三间,供旅人饮茶憩息,偏房一间,为施茶人起居之所。2007年6月笔者由胡知佐、王卫兵陪同,先到万寿寺,看碎石岭旧遗址,可惜亭及碑记均已无存。后到新亭看到,茶亭整体完好,亭三间,以六根石柱支撑,上架人字梁,小瓦覆盖,亭高丈余,长约12米,宽5米,骑古道而建,亭边偏房已废。亭中侧存墙一堵,上嵌石碑一块。碑上有铭文如下:
 
  民国十六年丁卯季夏月中浣谷旦记曰:潜北响肠侧步湖乡半岭接碎石岭,岭长而峻。半岭亭圮无存,碎石亭又少间,行人苦望梅久矣!我王氏永奎公裔环居左右,爰率公私集资,代型公捐地点,创亭煎茶,憩息解渴。兹当告竣,请撮俚言,用冠捐名(下刊列捐款者姓名、款额。略)
 
  史载,1931年春,王效亭、陈履谦在碎石亭边的万寿寺内召开会议,随即组织千余农民举行请水寨暴动,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自此一支新生的红军队伍,走出新亭,驰骋于皖鄂之间,鏖战于吴楚之地,重创了蒋家王朝。遥起当年,这里有着怎样的灞桥折柳、柔肠百结的离愁?又有着何等的渐高击筑、易水凝寒的悲壮?!
 
  (三)塔儿岭茶亭
 
  塔儿岭茶亭位于岳西县响肠镇金山村四房组,处天堂与响肠两镇交界处的塔儿岭上,离岳西县城约四公里。2007年5月,本人与朋友曾两次去现场考察。该茶亭长6米、宽4米、檐高3米,杉木穿榫结构。纵向有木立柱4组,每组4根,亭下柱间两侧巧穿木板作凳,供人歇息。此亭处天堂至潜山的古皖道上,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过往旅人极多。1957年10月2日岳潜公路通车,古道废弃,古亭失修,最终于2009年悄然坍塌。
 
  现存有两块大小相仿的亭碑,碑高100厘米、宽50厘米、厚5厘米。一曰“文公碑记”,一曰“茶局捐名”。由碑铭得知,该亭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90),为王氏族人捐款捐地建成。捐款者计61户,款额共368千文,捐地者系王经济及其侄王燮、王羹。“文公碑记”不仅记事清晰、周全,而且丽句如珠、文采飞扬,让人百读不厌——
 
  闻之,十里设卢舍,鸿思播及萍踪,七碗备琼浆,鹿揭庸何梅指。况兰亭饮佳,便欲咏吟,岂茶台香浓,尤嫌小住?皖北塔儿岭,往来要道也,境原僻壤,路属康衢,阴异羊肠,程经驿足。问征夫以前路,折梅偏尝,并南访过客兮后尘,往神曾逞河北。望黄沙半岭,步步骈来;笑红雨一肩,人人鳞至。足期云托,腋愿风生。前此茅屋几椽,风清月冷;恨那草亭几柱,人淡花闲。浊茶虽煎烟,原炊乎土灶,春芽欲作价,必尝夫金(?)。每遇大雅名流,青铜不惜;奈有穷途逆旅,碧囊亦空。对彼乳液流香,苦我腰缠无抄;即喜云腴云脚,莫供绣囗。诗肠我辈,闲观情难,坐视处,一襟寒士,末能舍食而施,衣恁半点,良心莫云济人。以利物阜,既改造岭际,茶并设施庭间。座绕风檐,暂念息游肩之苦;壶藏春叶,欣润汤肺之间。仰看天柱峰前,对塔醉饮;倚向木栏杵外,听乐高谈。盏底流黄,也胜怀中橘赠;殴浮泛绿,何须梦里钱还。纵非雪落飞飞,芳留齿颊,但得风吟袅袅,凉沁心脾。结构愧鸟革之华,烹松乏鸦山之味。竹期款客,奚妨谢以好歌;草实书怀,切勿差兹俚语(后刊列捐地者姓名、四界,略)。皇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秋月上浣之六日立
 
  (四)西水岭茶亭
 
  该亭位于连云乡腾云村大西组境内,处西水岭中腰,坐中关踮脚岭、斗水至莲云乡腾云庙间的古道旁。系当地储、王、刘等姓族人员,于清道光二年(1822)筹资建成,又于民国十二年(1923)重建。
 
  该茶亭骑古道而建,长12米,宽4米,木质穿方梁架,由8柱立柱撑顶。其中6根石柱、2根木柱,立柱高4米、32厘米见方。全亭占地三间,中一间跨道,东西两间有砖墙。据当地一储姓家主妇介绍,过去,该亭东边房为烧茶之用,西边房有桌凳,供人唱茶憩息。1975年前后,她家婆母仍义务为茶亭烧水。直至斗水至天堂公路通车,古道废弃才不再烧茶。2007年6月,本人来现场看到,茶亭早已破败,西北角坍蹋,亭内塔满土粪、柴草。经我们搬柴铲灰,费尽辛苦,找到了嵌在西端内墙上的全部亭碑。洗刷后发现,不仅碑体完好无损,所刻文字,均清淅可辩。这,或可是该亭今日之幸了!
 
  五块亭碑,一块为碑记;三块刊勒清道光二年筹成人姓名、款额,(计303户);一块为“重修茶亭暨路捐名”,刊勒人名159个。五碑大小相仿,高125厘米、宽65厘米,青石材料。
 
  西水岭茶亭碑记,清析记录了该亭建置的位置、作用、过程、费用等:
 
  同善堂周官遗人掌道路之委积,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卢,三十里有宿。而司空又以时平易道路,此王政也,万人之利也。若穷乡僻壤,非冠盖游宦之冲,而多崇山峻岭以阻之,则或为王政之所略矣。居其地者,有能为之设方术以便行人,仿先王之遗意而经济之,岂非济人之一事,而修善于乡者乎?天堂处天柱之北,北通舒霍,西接太湖暨湖北诸府。虽非冠盖游宦之冲,而多崇山峻岭以阻之,然实行人商旅往来之所必经,则亦为通衢矣。西水岭正当西北要道也,累年沙崩水颓,且当盛夏酷署无憩息之所,以解渴烦,行者苦之。今诸君子敛钱伐石,使险隘之地修其宽平,而又于岭之中腰,买地数亩,建置亭宇,施茶以济。盖周官之卢,犹今之茶亭也。兹之茶亭,即十里有卢之遗法也。亭旁赁人居之,令践其事。约用工若干,约用费共六佰金。阅年而告竣。其余钱约百金,公积为久远之计。吁!亦义举矣。夫为善岂以为名?然古人造桥修路,施济一方之事,必著之而不容没其实,且使后之君子,见而慕焉,相劝而继续之也。爰立石勒姓名于其上,缀词而为之记。
 
  皇清道光二年岁在壬午仲夏月吉日储光祀记
 
  (钱子华2011.3)

上一篇:詹罗九教授在岳西翠兰竹山古茶园开园庆典上的发言
下一篇:岳西翠兰的冲泡与品赏